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 Web3
通常介绍 Web3 或是区块链,都会从比特币开始说起:比特币(Bitcoin)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点对点网络、开放源代码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比特币” 一词最早由一名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 2008 年提出,2009 年运行……
但是我觉得这对新人并不友好,我并不打算从复杂的概念,底层的数据结构,或行业黑话与生态全景图讲起 —— 对于刚入门的新手而言,这只会制造更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相反,我会从 其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动讲起。等你带着这些底层直觉再回头看那些术语,一方面会一通百通;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揪出那些拙劣的把戏和故弄玄虚的话术。
我第一次听到 “Web3” 这个词时就开始思考: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 Web3? 接触这一领域一年多后,我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
中心化系统确实有更高的吞吐、更低的成本,还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治理体系;去中心化技术则需要消耗更多算力和资源,并且在运行效率上有所取舍(例如以太坊的 TPS)。但仍有许多技术开发者希望在 Web3 技术栈上探索新的可能性,构建更加开放透明的数字基础设施。
技术视角看:Web3 是一种分布式技术架构,它通过密码学和共识算法将 "信任" 构建为公开可验证的技术基础设施。从技术创新角度,Web3 为多方协作提供了新的信任机制,使得不同主体可以在透明规则下进行数据交换与协作。
一、直面 “信任” 的成本
在 21 世纪,世界飞速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 然而,人受限于个体的局限性 —— 或者说生物的局限性 —— 不可能对所有领域、尤其是新生事物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于是,中心化机构便以中介的形式承担起 “替你了解、替你把关” 的角色:
- 你不必成为经济学家,只需信任地把钱交给银行,让它帮你管理资金;
- 你不必背下每一个法条,只需信任地把自己委托给律师,让他帮你打官司。
传统系统中存在技术信任成本 —— 当我们依赖第三方服务时,在透明度与控制权方面会有一定的技术限制:
- 传统系统的内部逻辑对用户来说往往是黑盒;
- 平台的算法和数据处理规则通常不够透明,用户难以验证。
用科幻作家刘慈欣笔下的 “三体人” 作对比更直观:
在《三体》中,三体人思维透明,没有隐私与谎言,彼此无法欺骗。在这样的世界里,信任是零成本的 —— 不需要合同、不需要中介、不需要验证,因为对方在想什么你直接知道。
而在人类社会,我们并不是三体人,无法直接看透对方的真实意图。 因此,传统的信任机制需要依赖复杂的制度与中介体系:银行、平台、清算机构等。这些机构在提供信任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技术成本和效率损耗。
- 手续费、技术服务费,是直接的成本;
- 审批流程、系统对接复杂度,是间接的技术成本。
这正是互联网的巨大问题之一:它解决了信息传递,却没有根本解决信任传递。 而 Web3 的技术价值,就是在某些场景下用代码、密码学与共识算法,实现类似 "思维透明" 的技术效果,让不同系统和参与方能够在不需要传统信任背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完成数据交换与协作。
二、中心化为什么曾经(依然)有效?
别急着把中心化妖魔化。中心化的优势非常真实:
- 极致效率:一个产品经理拍板、一个 DBA 改表,系统就能升级。
- 用户体验:忘了密码有客服,转错账能申请回滚。
- 监管接口:责任主体明确,出了事找得到人。
所以,Web3 并不是为了 "替代一切中心化系统"。它更像是给技术生态补上一块新的组件:当协作涉及多个独立系统、需要跨平台数据交换、参与方需要技术层面的透明保障时,Web3 技术的优势才会显现出来。
三、Web3 到底带来了什么?
说了这么多理论,Web3 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看:
第一,让数据 "说人话"。 传统的系统,你不知道里面在干什么。银行说你账户余额 1 万,你只能信;游戏说你的装备值 100 块,平台说了算。Web3 把所有操作都记在公开账本上,想质疑的话,自己去算一遍就行。
第二,像搭积木一样做应用。 以前做个应用,支付要对接支付宝,身份验证要接微信,每个都要单独谈合作。Web3 的协议是开放的,别人做好的模块你直接拿来用,不用求人。想象一下,一个支付模块 + 一个社交模块 + 一个创作者打赏模块,几天就能搭出个新应用。
第三,你的东西真的是你的。 现在的数字资产,说白了都是 "租" 的。QQ 号被封了,里面的 QQ 币就没了;游戏停服了,几千块买的皮肤就消失了。Web3 里,你有私钥就有控制权,想带到哪个应用都行。
第四,贡献有回报。 Web2 时代,你发的内容、提供的数据,都在给平台创造价值,但收益都被平台拿走了。Web3 设计了代币机制:你帮网络存储数据,给你代币;你提供流动性,给你手续费分成。虽然听起来很 "币圈",但本质是让每个贡献者都能分到蛋糕。
四、但是,风险并没有消失
听起来很美好,但 Web3 也不是万能药。很多人以为 "去中心化 = 绝对安全",这是误解。
风险只是换了个地方。以前你担心平台跑路,现在你要担心:
- 智能合约有 Bug,黑客一行代码把钱全偷走
- 私钥丢了,比丢钱包还惨,找不回来
- 钓鱼网站越来越逼真,一不小心就把钱转给了骗子
- 代币价格跌得你怀疑人生
更要命的是,Web3 的 "自己负责" 意味着出了事真的没人管。银行卡被盗刷了还能报警,私钥泄露了只能自认倒霉。
最现实的问题是:技术可以去中心化,但人还是要活在现实世界里。DAO 听起来很酷,但最后还是得有人做决定、有人写代码、有人处理法律问题。完全脱离现有制度的 "乌托邦",目前还只存在于白皮书里。
五、什么时候值得折腾 Web3?
说了这么多,Web3 到底适合什么场景?我觉得不用背那些高大上的理论,问几个简单问题就行:
你的项目有没有这些痛点:
多方博弈,互相不信任 比如几个公司要合作做个项目,但谁都担心对方做假账。传统做法是找个大家都信任的第三方来记账,Web3 的做法是用智能合约,规则写死,谁都改不了。
希望生态开放,让别人接着创新 你做了个协议,希望其他开发者能基于你的协议开发新功能,但又不想一个个去谈授权。Web3 天然开放,别人可以直接调用你的合约。
数字资产要跨平台流通 用户在你的平台买了个 NFT 头像,希望能在其他社交平台也用。传统方式要各平台签协议,Web3 直接基于标准协议,天然互通。
需要激励大家贡献资源 你想做个去中心化存储,需要全世界的人贡献硬盘空间。传统方式很难设计激励机制,Web3 可以用代币直接奖励贡献者。
但如果你的场景是这样的,就别折腾了:
- 就你一家公司在用,没有多方协作
- 对性能要求极高,几毫秒延迟都不能忍受
- 只是想存个数据,普通数据库完全够用
- 纯粹为了蹭热点,想发个币圈钱
六、我对 Web3 发展的一些观察
接触 Web3 这一年多,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最火的往往不是技术最牛的,而是最会讲故事的。
技术层面,Web3 确实在进步。以太坊从 PoW 转到 PoS,TPS 问题在各种 Layer2 的努力下逐渐缓解。各种新的共识机制、跨链协议也在不断涌现。但说实话,距离真正的 "大规模应用" 还有很长的路。
应用层面,目前真正有用户的 Web3 应用,大多还是 DeFi(去中心化金融)和 NFT。其他领域的应用,要么还在概念阶段,要么用户体验还不如传统应用。
最让我感慨的是,Web3 社区的学习氛围特别好。可能因为都是新技术,大家都在摸索,所以特别愿意分享和讨论。我在这个圈子里学到的,不光是技术,还有对新事物的开放心态。
但也要警惕一些套路:
- 动不动就说要 "颠覆" 什么,多半是噱头
- 白皮书写得天花乱坠,但连个 demo 都没有的项目,要小心
- 只强调代币升值潜力,不谈技术实现的,基本都是韭菜收割机
总的来说,Web3 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现在入场的,更多是在参与一个技术实验,而不是使用一个成熟的产品。
七、从开发者角度看 Web3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觉得 Web3 最吸引我的不是什么 "革命性变革",而是它带来的一些很实用的技术特性。
首先是标准化。传统互联网各家都有自己的 API,接入微信支付是一套流程,接入支付宝又是另一套。Web3 的好处是,以太坊上的所有应用都遵循同样的标准(比如 ERC-20、ERC-721),学会一个,其他的都能举一反三。
然后是可组合性。这个听起来很抽象,但实际体验过就会上瘾。比如我想做个应用,需要支付功能,传统方式要去对接各种支付接口,还要处理回调、对账等一堆麻烦事。Web3 直接调用已有的支付合约,几行代码就搞定。
再就是透明性。传统开发中,你永远不知道第三方服务内部是怎么实现的,出了问题只能等客服回复。Web3 的合约代码都是开源的,有问题可以直接看源码,甚至自己 fork 一份改改。
当然也有坑:
- Gas 费会让你的应用变得很贵
- 智能合约一旦部署就很难修改,写 bug 了就麻烦了
- 用户体验还是不如传统应用,光是钱包连接就能劝退一批用户
但总的来说,作为技术栈,Web3 确实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虽然现在还不够成熟,但值得持续关注。
八、一些常见的坑,别踩
这一年在 Web3 圈子里摸爬滚打,见过不少坑,分享几个给大家:
技术层面的误区:
"上链就是安全" - 错! 链只是让作弊的成本变高了,但代码写得有 bug,该被黑还是会被黑。我见过不少项目,合约审计都没做就匆忙上线,结果几天后就被黑客攻击了。
"代币就是股权" - 也不对! 很多人把买代币当成买股票,以为能分红、有投票权。实际上大部分代币就是个功能 token,跟游戏币差不多。真正的治理代币是少数,而且法律地位还很模糊。
"去中心化就没人管" - 想太多! 即使是最去中心化的项目,背后也有核心开发团队在维护。而且一旦涉及到法律问题,该负责的人还是得负责。
项目层面的套路:
白皮书写得越宏大越好 - 危险信号! 真正靠谱的项目,会先做个 MVP(最小可行产品)证明自己的想法。那些一上来就要 "重新定义" 什么的,多半是画大饼。
强调 "错过了就再也没机会" - 经典韭菜话术! 好项目不会催你,垃圾项目才会制造紧迫感。FOMO(害怕错过)是投资的大敌。
我的建议是:保持好奇心,但别丢掉理性。Web3 很有趣,但别把全部身家都压上去。
Web3 的技术价值
Web3 的技术价值,不在投机炒作,而在于它将 "信任" 这一技术难题,转化为基于密码学和共识算法的技术基础设施。当我们能够用更标准化的协议进行系统间协作、基于开放接口进行技术创新时,新的应用形态和技术生态就有机会发展起来。
尾声
我是谁
我是 Yee,杭电大三计科在读,ByteNeko 技术负责人,同时也是杭电计科协的成员,现在 web3 远程工作中。
以上的内容,是我在接触 web3 一年以来的一些思考,希望与君共勉。
ByteNeko 是什么
Byteneko 是计科协的衍生社区,由协会负责人与 web3 小组创立。
ByteNeko 是一个年轻的 web3 开源社区,我们积极推动 web3 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丰富学习、项目、就业机会,助力学习者从零融入数字世界并成长。
无论是初涉者或专家,无论技术、产品、运营、投资路线
ByteNeko 皆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
以下是我、ByteNeko 负责人 DH 的微信以及 ByteNeko 的公众号,欢迎来联系我们🥳
我的微信 | ByteNeko 负责人 DH 的微信 | ByteNeko 的公众号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