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指北
前言
在近期和同学们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对竞赛有近乎盲目的狂热崇拜,例如 “大学不打竞赛还能干嘛?”,“我来杭电不打 ACM 就感觉白活了” 等等。诸如此类得言论就好像竞赛是解决大学生迷茫困惑的灵丹妙药,只要参与了自己一定能功力大增,找到好工作,财富自由走上人生巅峰了一样,事实是这些都是臆想。
之所以要有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各位同学,竞赛并不一定能帮助你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帮你丰富自己的简历,甚至对某些老师来说,发表了 “错误” 论文或是在某些项目里学会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同学还会是一个减分项,所以各位同学有必要对自身情况和比赛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竞赛可以真的可以锻炼我的技术吗?
首先我需要声明的点是,除了某些特殊的 “黑客松” 比赛以外,大多数所谓竞赛其实是带着镣铐跳舞,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实际的开发场景。例如我们大家喜闻乐见的算法比赛。我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比赛的选手往往有更强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 ACM 选手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直接进入开发场景。
真正能从竞赛中获得乐趣并且锻炼非常优秀技术的人,往往原因并不是他打了竞赛,而是因为他有好奇心,他对技术本身有强烈的兴趣。如果你只是抱着我打个竞赛我能力就能上升,那我很抱歉你要失望了,更多情况是你在竞赛见了一堆童子功或者天才然后被嘎嘎乱杀,反而是对很多人是一种负反馈,对你来讲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好事(除非你能从技术本身获得乐趣或者有某些特殊癖好)。
除去这些非常硬核的比赛,我们谈及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每年都会有一大堆人趋之若鹜,踊跃报名,这类比赛就算能锻炼能力,也并不一定是技术,更大程度上是你在应对答辩的技巧,做美观 PPT 的方法以及面对失败的时候沉稳的心态,并且这些项目本身的应用场景你未必有机会能接触到,更大程度上你会从 “前人的智慧” 中得到一些认知。
很多含文本元素的比赛并不注重具体落地,只要文本写的够好就能入围。这种情况下
- 有可能组内成员提出一些工作量相当大的需求(例如一个人全栈)或者以现阶段能力完全做不了的需求,来圆上之前画的饼。
- 当发现 “只要糊弄一下套个空壳也可以” ,你可能就不想把项目落地了。这会极大地挫伤一个人独立开发完整项目的积极性。
哪个比赛更有含金量?
当你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那说明你更想功利性的从比赛中获得一些收益,例如写在简历上更好看,让 HR 有更大的几率要你,例如获得学校政策加成拿奖学金等等。
- 如果你想要加绩点 / 德育分 / 创新学分
杭电有一份对竞赛 A 类 B 类的认定表。一般而言,A 类竞赛省赛获奖便可加 GPA,而 B 类竞赛获 GPA 需要国奖。具体 GPA 加成请以各学院认定情况为准。如果想要评奖学金或者保研的同学可以提早关注学院对竞赛加分的认定规则。
大多数比赛校赛即可加德育分(这玩意是用来评奖学金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想要奖学金就无所谓)。具体请以学院认定规则为准。
比赛如果加创新学分(这玩意是学分,还是比较重要的),会在比赛预热推文里指出,辅导员老师在宣传一些比赛的时候也会指出它能够加多少分。
总体来说,加分还是很容易的,只不过很多情况下没必要。
- 硬核类比赛的含金量怎么样(如 ACM 和 CTF)
像 ACM、CTF 等纯技术类比赛,只要你能拿奖,他确实有用,而且含金量并不低。但是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说未必划算(算法仙人或者童子功除外),很多零基础的同学如果就奔着这个含金量去的通常要付出多几十倍的努力,得到的收益很难回馈你的努力,如果你用这个时间做项目,可能正反馈多一些。当然我这些还是基于功利角度,如果你真的喜欢那打打也蛮好的。
“如果你接受过一点理论计算机科学的训练,就会发现竞赛作为一种 “竞技体育”,其实是性价比极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