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二极管、三极管特性及应用
原理 → 符号 → 曲线 → 公式 → 典型电路
1 原理详解
1.1 PN 结的形成与二极管单向导电
在 P 型与 N 型半导体接触面,由于载流子浓度差异,空穴与电子相互扩散,形成空间电荷区(耗尽层)。该层内几乎没有自由载流子,呈现高阻特性(具体可见 2.1)。
![]() | |
---|---|
图一:二极管电压电流曲线 | 图二:二极管简要介绍 |
- 正向偏置:外加电压削弱内建电场,耗尽层变窄,载流子大量复合→电流呈指数级上升。
- 反向偏置:电场增强,耗尽层加宽,仅有极小漂移电流;当反向电压超过击穿电压 V_BR,雪崩 / 齐纳击穿发生,电流骤增。
1.2 三极管(BJT)电流放大机理
![]() |
---|
图三:三极管示意图 |
NPN 结构由发射极 (E)- 基极 (B)- 集电极 (C) 组成,基区极薄且掺杂低。
![]() |
---|
图四:放大电路机理示意图 |
- 放大区:微小基极电流 IB 控制大量集电极电流 IC,比例由共射电流增益 β 决定(β≈50–300)。
- 饱和区:VEC < VEB,集电结正偏,β 下降,器件压降最小,作开关 “导通”。
- 截止区:VEB < 0.6 V,基区无注入,IC ≈ 0,开关 “关断”。
PNP 与 NPN 三极管的核心区别一览
对比维度 | NPN | PNP |
---|---|---|
结构顺序 | N→P→N | P→N→P |
掺杂主载流子 | 电子 | 空穴 |
箭头方向(符号) | 指向外(E→B) | 指向内(B→E) |
电源极性 | 正电源接集电极 | 负电源接集电极 |
偏置电压 | VBE ≈ +0.6 V | VEB ≈ +0.6 V |
电流方向 | IB 流入基极,IC 流入集电极 | IB 流出基极,IC 流出集电极 |
开关逻辑 | 高电平导通 | 低电平导通 |
典型电路 | 共射放大、低边开关 | 共射放大、高边开关 |
一句话总结:
NPN 用 “正” 电平驱动,电流自上而下;PNP 用 “负” 电平驱动,电流自下而上。
2 二极管特性与电路
特性 | 文字 & 曲线示意 | 公式 / 参数 | 典型电路 | 应用示例 |
---|---|---|---|---|
单向导电 | 正向指数上升,反向饱和微安级 | ID ≈ IS(eVD/nVT – 1) | 半波 / 桥式整流 | 1N4007 220 V → 310 V DC |
稳压击穿 | 反向击穿区陡峭,动态电阻小 | VZ = 5.1 V (1N4733) | 并联稳压 | 5 V 参考源 |
肖特基低压降 | 金属 - 半导体结,Vf≈0.3 V,开关 ns 级 | trr < 10 ns | 续流二极管 | SS14 开关电源 |
发光二极管 | 电子 - 空穴复合发光,光谱窄 | Vf ≈ 1.8-3.3 V @ 20 mA | 限流电阻 | LED 指示灯 |
3 三极管(BJT)工作区与电路
区域 | 条件与转移特性曲线 | 公式 / 关键参数 | 典型电路 | 电路示意图 | 应用示例 |
---|---|---|---|---|---|
放大区 | 0 < IB < IC/β,曲线平直,VCE > 0.2 V | IC = β·IB;ro = VA/IC | 共射放大 | ![]() | 音频前置放大 |
饱和区 | IB ≥ IC/βsat,曲线压平,VCE ≈ 0.2 V | VCE(sat) ≈ 0.1-0.3 V | 低边开关 | ![]() | 继电器驱动 |
截止区 | VBE < 0.6 V,曲线贴横轴 | IC ≈ ICEO (μA 级) | 高阻关断 | ![]() | MCU 电平转换 |
4 选型速算
二极管:
VRRM ≥ 1.5 × 工作电压,IF ≥ 1.5 × 负载电流,trr 按开关频率选。三极管:
VCEO ≥ Vsupply + 余量,IC(max) ≥ Iload × 1.5,β ≥ 需求值 × 2,Ptot ≥ IC2 × RCE(sat)。
clh,
25.8.9